浙江的秋天总是来得让人毫无防备。
李明站在公司大楼前,抬头望着天空,一片黄叶悠悠地飘落下来。
他今年三十四岁,是浙江外贸集团业务部的经理,在事业上虽说算不上大富大贵,但也小有成绩。
不过在感情这条路上,他却走得磕磕绊绊,一直不太顺遂。
这时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,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电话那头传来总经理的声音:“李经理,朝鲜那边的合作项目审批通过了,下周你亲自去一趟新义州吧。”总经理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期待。
朝鲜这个和咱们国家相邻却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国家,李明心里竟莫名地有了些期待。
他和同事小杨因为工作原因,去过不少国家,像日本、韩国、俄罗斯这些地方都去过,可就是从来没踏上过朝鲜的土地。
“听说那边姑娘长得可水灵了。”同事小杨以前还这么跟他调侃过。
李明当时也就是笑笑,没把这话太当回事。在他看来,这不过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商务出差罢了。
等李明到了新义州,发现这里比他想象中还要整洁、有序。街道上行人不算多,建筑的风格很独特,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异国的氛围。
“欢迎来到朝鲜。”一个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,李明转身一看,只见一个年轻女子正对着他微笑。她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,妆容素雅,身上穿着传统的朝鲜服饰。
“我是秀珍,这几天就由我来担任您的翻译。”
阳光洒在她的脸上,李明一下感觉心跳都漏了一拍。她的五官长得特别精致,眼睛就像两颗黑珍珠一样,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更让李明惊讶的是,她的中文说得特别流利,几乎听不出有什么口音。
“您好,我是李明,这是我的名片。”李明赶忙递上自己的名片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既专业又不失礼貌。
秀珍接过名片,仔细地看了看,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了包里。
“李先生,车已经准备好了,您跟我来吧。”
坐在去酒店的车上,李明时不时地偷偷瞄一眼身边的秀珍。她就那样安静地坐着,眼睛专注地看着窗外,阳光洒在她的侧脸上,轮廓显得格外柔和。李明心里突然涌起一种久违的心动感觉。
这次商务考察进行得十分顺利。
每天,秀珍都会准时出现在酒店大堂,然后带着李明去各个考察地点。她的中文水平,真的远远超出了李明的预料。
“我在平壤外国语大学学了四年中文呢。”秀珍一脸骄傲地跟李明说。
李明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每天和秀珍见面的时刻了。
秀珍可不只是一个优秀的翻译,她还是一个特别棒的文化向导。她带着李明去品尝了朝鲜冷面,还给他讲解朝鲜的历史和风俗。
“我们朝鲜人特别重视家庭,尤其是尊老爱幼这方面。”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,秀珍这样说道。
李明听了,点了点头说:“中国也是这样的,家族观念是我们共同的传统。”
后来在参观一处历史遗迹的时候,秀珍又给李明讲起了朝鲜的传统婚俗。
“在我们这儿,婚姻可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儿,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。”
李明好奇地问道:“那彩礼呢?你们这儿也有这样的习俗吗?”
秀珍微微一笑,说:“当然有了,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看重这个了。不过在一些传统家庭,特别是在农村地区,彩礼还是必不可少的。”
李明听了,没再继续追问,但这个话题却在他心里留下了印象。
五天的考察时光,就像一场梦一样,一下就过去了。
临行前的那个傍晚,李明站在酒店的窗前,望着新义州的夕阳,心里竟莫名地有些舍不得。
他脑海里不停地浮现出秀珍的样子,想起她那灿烂的笑容,想起她讲解历史时认真的模样,还有她偶尔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外界的好奇和向往。
临别前一天晚上,李明邀请秀珍一起去吃晚餐。
他们选了一家朝鲜的传统餐厅,点了几道当地的特色菜。吃饭的时候,两人聊了很多,从工作聊到生活,从童年的回忆聊到未来的规划。
“你有什么梦想吗?”李明问道。
秀珍稍微思考了一下,说:“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特别是中国。我学了这么多年中文,却一直没机会去中国,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个遗憾。”
李明听了,心跳一下加快了:“也许有一天,我可以给你当导游,带你去浙江、北京,甚至更远的地方玩玩。”
秀珍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,说:“那一定特别美好。”
晚餐结束后,李明送秀珍回家,两人在月光下慢慢地走着。
“我回国之后,可以给你写信吗?”李明鼓起勇气问道。
秀珍微微低下头,脸颊泛起了一抹红晕。
“可以,我会等着你的来信。”
这一刻,李明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,心里满是那种纯粹的喜悦。
回到浙江之后,李明开始和秀珍通过书信交流。
每次收到她的信,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拆开,就好像在拆开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一样。
秀珍的字写得工工整整,特别秀丽,信里的内容满满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。
她在信里讲着朝鲜四季的变化,家乡的风土人情,还有她在语言学校教中文的日常。
李明呢,就在信里跟她分享自己在公司的工作情况,浙江的都市生活,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。
通过这一封封书信,两人的心越来越近。
虽然书信往来比较慢,但每一封信都像是一扇窗户,让李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。
半年之后,李明又一次踏上了前往朝鲜的旅程。
这一次,他的行李箱里装满了从中国带来的小礼物,有丝绸围巾、茶叶,还有京剧脸谱摆件。
两人重逢的时候,都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。
“我很想你。”李明直截了当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。
秀珍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,点了点头。
这一次相处,两人更加亲密了,虽然没有明说,但都默默地确认了彼此的心意。
接下来的这一年,李明只要一有工作机会,就会频繁地往返于中朝两国。
每次见面,两人的感情都会更深一层。
秀珍渐渐跟李明说起了她的家庭情况:她父亲崔承俊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,很受人尊敬;母亲朴英淑温柔贤惠;还有一个哥哥在军队服役。
“我父亲特别严格,对我未来的婚事有很多要求。”秀珍有些担忧地说道。
李明紧紧握住她的手,说: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我们都一起面对。”
在两人相识一周年的时候,李明在新义州的鸭绿江边向秀珍求婚了。
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,他单膝跪地,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钻戒。
“秀珍,嫁给我好吗?”
秀珍哭着点了点头,但很快又露出了担忧的神情。
“我们得先得到我父亲的祝福。”
李明深吸了一口气,说:“那我去拜访你的家人吧。”
求婚后的那个晚上,两人在一家安静的餐厅里庆祝。
秀珍看着手上闪闪发光的钻戒,眼里满是幸福和期待,但也有一丝忧虑。
“你在担心什么呢?”李明察觉到了她情绪的变化。
“我父亲虽然思想比较开明,但对女儿的婚事特别重视。他可能会对你提出很多要求,还会考验你。”
李明自信地笑了笑,说:“只要是合理的要求,我都会尽力去满足。我想得到他的认可,光明正大地把你娶回家。”
秀珍感动地握住他的手,说:“我相信你。下周日,我会安排你和我父母正式见个面。”
回到浙江之后,李明跟父母说了自己和秀珍谈恋爱的事儿。
让他没想到的是,父母的反应特别强烈。
“朝鲜?那么远的地方,语言又不通,生活方式也不一样,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?”母亲说着,眼泪都快掉下来了。
“儿子,我不是反对你找对象,但是异国婚姻真的太难了。你想清楚了吗?”父亲语重心长地说道。
李明没有反驳,只是坚定地说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。
“我爱她,她也爱我。我们已经相处一年了,彼此都很了解,也很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。”
母亲担忧地问道:“她愿意来中国生活吗?要是你去了朝鲜,那我们怎么办?”
“妈,您别担心,我们打算在浙江生活。秀珍中文说得特别流利,适应能力也很强。”
父亲叹了口气,说:“既然你已经决定了,我们尊重你的选择。不过这事儿一定要慎重,特别是在彩礼、户口迁移这些方面,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。”
李明点了点头,说:“我明白,我会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的。”
虽然父母没有明确表示支持,但至少没有强烈反对,这已经让李明觉得很欣慰了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李明开始为见未来岳父母做各种准备。他精心挑选礼物,学习朝鲜的礼仪习俗,甚至还开始学一些简单的朝鲜语,就想着能给未来岳父母留下个好印象。
2015年春天,36岁的李明又一次来到了朝鲜,这次是正式去拜访秀珍的家人。
他精心准备了不少礼物,有中国名茶、丝绸,还有浙江的特产。
秀珍的家在新义州郊区,是一栋很朴素的两层小楼。
门前的小花园里,各种颜色的花儿开得正艳。
秀珍紧张地牵着李明的手,按响了门铃。
开门的是一位端庄的中年妇女,正是秀珍的母亲朴英淑。
她礼貌地欢迎了李明,但眼神里还是带着几分审视。
客厅里,崔承俊正襟危坐,表情十分严肃。
他是个身材挺拔的中年男子,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,眼神锐利得很。
“欢迎。”崔承俊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。
李明赶紧鞠躬问好,然后把准备好的礼物双手递了上去。
崔承俊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,只是点了点头,示意接受了礼物。
客厅里的布置很简单,但却很温馨。墙上挂着几幅朝鲜的风景画,架子上摆放着一些中国的瓷器。
朴英淑接过礼物,客气地说:“谢谢你的心意,请坐吧。”
李明坐在沙发上,心里感觉有点紧张。
秀珍坐在他身边,悄悄地握了握他的手,给他加油打气。
“李先生,秀珍跟我们说起过你。”崔承俊开口说道,“希望你在朝鲜的日子过得愉快。”
“非常愉快,崔先生。您的女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。”李明真诚地回答道。
朴英淑端来了茶水,问道:“听说你在外贸公司工作?”
“是的,我负责中朝贸易业务,所以经常有机会来朝鲜。”
“那你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印象呢?”崔承俊问道,眼神里带着一丝评估的意味。
李明思考了一下,说:“朝鲜人民都很勤劳朴实,国家也特别整洁有序,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,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”
崔承俊微微点了点头,似乎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。
初次见面的气氛虽然有点拘谨,但总体来说还算平和。
晚餐的餐桌上,气氛安静得有些压抑,大家都没有说话,就这么默默地开始用餐。
朴英淑精心准备了一桌地道的朝鲜传统美食,有酸甜爽口的冷面、色泽诱人的泡菜,还有滋滋冒油的烤肉。
过了一会儿,崔承俊打破了这份寂静,他看向李明,开口问道:“李先生,听说你在外贸公司上班呐?”
李明赶忙放下手中的筷子,认真地介绍起自己的工作情况,还把公司的业务范围、发展规模等也都详细说了一遍。
崔承俊听完后,紧接着又抛出一连串问题:“你一年的收入大概有多少啊?在浙江有房子和车子吗?你父母都是做什么工作的?”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直接,没有丝毫拐弯抹角。
李明没有躲闪,也没有夸大或者隐瞒,老老实实地回答道:“我在浙江有一套自己的公寓,还有一辆代步的车。我父亲以前是大学教授,母亲在银行工作,现在他们俩都退休了。”
秀珍在一旁,时不时紧张地瞅瞅父亲,就怕父亲再问出一些更尖锐难回答的问题。
崔承俊接着又问:“你是家里的独生子吗?”
李明点点头:“是的。”
“那你父母同意你和我女儿在一起这件事吗?”崔承俊继续追问。
李明坦诚地说:“一开始他们确实有些担心,怕咱们两国文化差异太大,以后相处会有问题,不过现在他们已经支持我的决定了。”
崔承俊听了,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说道:“养大一个孩子可不容易,父母会担心也是人之常情。”
这时,朴英淑插话道:“秀珍跟我们说,你学了一些朝鲜语,是吗?”
李明有点不好意思,但还是用不太熟练但很认真的朝鲜语回答:“是的,我正在学呢。我想多了解了解秀珍的文化。”
他这一开口,屋里的气氛好像稍微缓和了一些,朴英淑脸上露出了笑容。
崔承俊也评价了一句:“发音还挺标准的,接着好好学。”他的表情也不像之前那么严肃了。
吃完晚餐,崔承俊把李明叫到了书房,想和他单独聊聊。
书房里的布置很简单,墙上挂着几幅朝鲜风景的画,显得古朴又宁静。
崔承俊直接开门见山地说:“我女儿跟我说,你想娶她。”
李明用力地点点头:“是的,我爱秀珍,想和她一起过一辈子。”
崔承俊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:“在我们朝鲜,女儿出嫁可是件大事,得慎重考虑。”
李明恭恭敬敬地回答:“我明白。”
“明天上午,咱们再详细聊聊婚事。”崔承俊说完,就结束了这次谈话。
从书房出来,李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他感觉这第一关,自己应该是过了。
晚上,李明住在秀珍家专门给客人准备的房间里。
秀珍悄悄地过来找他,小声问道:“父亲对你印象怎么样啊?”
李明安慰她说:“还不太确定呢,不过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,争取得到你父亲的认可。”
秀珍还是一脸担忧:“朝鲜的婚俗和我们中国可能不太一样,希望你能理解。”
李明轻轻抱住她,坚定地说:“不管有什么要求,我都会努力去满足。”
那天晚上,李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,怎么也睡不着。
他心里清楚,明天和崔承俊的谈话,将会决定他和秀珍的未来。
第二天一大早,崔承俊邀请李明到院子里散步。
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,花园里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,让人感觉特别舒服。
崔承俊一边走一边问:“李先生,你了解我们朝鲜的婚俗吗?”
李明摇摇头:“不太了解,不过我愿意去学习,也会尊重这些习俗。”
崔承俊点点头:“在我们这儿,男方得向女方家庭展示出足够的诚意和能力。”
说着,他停下了脚步,转身直直地看着李明的眼睛。
“你要是想娶我女儿,必须准备一吨大米,还有一百万人民币的彩礼!”
李明听到这话,眼睛一下瞪大了,满是惊愕。
一吨大米?一百万彩礼?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。不过,他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。
李明深吸一口气,坚定地说:“崔先生,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满足您的要求。”
崔承俊那锐利的目光里,好像闪过了一丝满意。
他解释道:“我女儿从小到大都很优秀,是我们全家的骄傲。她要嫁到那么远的地方,我必须得保证她以后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李明理解地点点头:“崔先生,我完全能理解您的心情。如果我有女儿,我也会像您一样,关心她的幸福。”
崔承俊接着说:“在我们这儿,粮食是生活的基础,所以大米很重要。要一百万彩礼呢,也是想看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和诚意。”
李明再次承诺:“我明白,我一定会准备好的。”
崔承俊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:“你先别着急,回去好好考虑考虑,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要是觉得有困难,咱们可以再商量。”
李明却坚定地摇摇头:“不用再商量了,秀珍值得我付出一切。”
崔承俊深深地看了他一眼:“年轻人有魄力,这一点我很欣赏。不过,你还是回去再好好想想,毕竟这是关乎两个人一辈子的大事。”
回到屋里,秀珍紧张地迎上来,问道:“父亲跟你说什么了?”
李明笑着摇摇头:“没什么,就是提了些要求,我都答应了。”
他不想让秀珍担心,打算自己一个人扛下这份压力。
离开的时候,朴英淑拿了一包朝鲜特产塞给李明,说:“这是给你父母的,麻烦你帮我们问个好。”
李明感激地接过特产:“谢谢阿姨,我一定会转达的。”
崔承俊把他送到门口,叮嘱道:“不管最后怎么决定,都得坦诚相待。”
李明郑重地点点头:“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。”
回到浙江后,李明就开始为彩礼的事情做准备。
一百万对他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,他得动用自己的积蓄,把股票卖掉,甚至还得向朋友借钱。
一吨大米听起来好像挺简单,可实际操作起来麻烦事儿可不少。
他得保证大米的质量上乘,还得解决怎么把大米跨境运输到朝鲜的问题。
当他把彩礼的要求告诉父母时,家里一下就炸开了锅。
父亲气得大声质问:“一百万?!他们这不是敲诈吗?”
母亲也满脸焦虑地说:“儿子,你是不是被骗了啊?这么多钱给了他们,万一他们到时候反悔了怎么办?”
李明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,说:“我相信秀珍和她的家人,这是我必须面对的考验。”
父亲气得直跺脚:“这哪是什么考验,这分明就是盘剥!他们怎么能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?”
李明试着解释:“爸,在朝鲜的文化里,这可能是一种传统。”
父亲还是气呼呼地说:“什么文化需要一百万彩礼?这也太荒谬了!”
母亲拉着丈夫的手,说:“老李,你先消消气。儿子,你真想好了吗?一百万可不是闹着玩的。”
李明坚定地说:“我想好了,妈。秀珍值得我这么做。”
朋友们知道后,也都纷纷来劝他,觉得他可能是陷入了一场骗局。
好友刘强担忧地说:“兄弟,你冷静点,朝鲜那边情况特殊,你这钱要是给出去了,很可能就打水漂了。”
另一个朋友张建也跟着说:“老李,听哥一句劝,先别急着答应,再观察观察。”
面对大家的质疑,李明心里也曾经动摇过。
他和秀珍通过书信交流了这个问题。
秀珍在回信里满是歉意:“我也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,不过在我们这儿,彩礼确实是一种传统。要是你觉得有困难,我能理解。”
信里的真诚让李明打消了疑虑。
他下定决心,不管有多难,都要完成这个任务。
李明仔细算了算自己的资产:存款有四十万,股票价值二十万,还有两个理财产品,一共三十万。
这样算下来,距离一百万还差十万,他决定向关系好的朋友借。
接着,他联系了好几家大米供应商,打听一吨优质大米的价格和运输方案。
他还开始研究朝鲜的进口政策,确保大米能顺利通关。
每天下班后,李明都会留下来加班处理这些事情,常常工作到深夜。
同事们看到他这么疲惫,都有点心疼,可他只是笑笑,没有多说什么。
偶尔,他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个错误的决定。
但每当收到秀珍的信,看到她那些真挚的文字,所有的疑虑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这是一场艰难的考验,但为了爱情,他愿意去面对。
三个月后,李明终于把所有的彩礼都筹齐了。
他把一百万现金存进了银行卡,还联系好了一吨上等大米的供应商。
他再次申请了前往朝鲜的签证,准备去兑现自己的承诺。
临行前,父母还是一脸的忧心忡忡。
母亲叮嘱道:“钱带在身上不安全,你一路上可得小心点。”
父亲严肃地说:“要是有什么变故,赶紧回来。”
李明点点头答应了,可他心里已经下定决心,不会再改变了。
这一次,他还带了一些更郑重的礼物:有中国的名酒、传统工艺品,还有一个专门给岳父准备的高档烟斗。
在机场,同事小张来送他,说:“老李,快去快回,公司还等着你回来主持大局呢。”
李明笑着说:“放心,办完事我就回来。”
飞机上,李明翻看着秀珍的照片,心里满是期待。
三个月没见了,不知道她有没有什么变化。
更重要的是,他不知道崔承俊会不会接受他的彩礼,会不会同意这门婚事。
不过,不管结果怎么样,他都已经尽力了,也不会后悔。
飞机缓缓降落在平壤机场,李明深吸一口气,他知道,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就要来了。
从平壤到新义州的车程可不短,李明有足够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绪。
窗外的朝鲜乡村风光和上次来的时候没什么两样,还是那么宁静祥和。
农田里,农民们正弯着腰辛勤劳作;道路旁,孩子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。
李明想象着以后可能在这里度过的日子,心里既有些忐忑,又有些期待。
要是崔承俊同意了这门婚事,接下来就得商量两个人以后的生活地点了。
他希望秀珍能来浙江生活,可要是秀珍更愿意留在朝鲜,他也愿意考虑。
爱情嘛,就是要互相妥协,互相理解。
再次来到新义州,秀珍已经在边境等着他了。
她看起来比以前更憔悴了,眼神里满是歉疚和不安。
她小声对李明说:“对不起,让你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。”
李明微笑着摇摇头:“为了你,做什么都值得。”
当天下午,他们就直奔秀珍家。
崔承俊和朴英淑已经在家等着了,桌上摆着一桌丰盛的午餐。
大家简单寒暄了几句后,李明就直接进入了正题。
“崔先生,我已经准备好您要求的彩礼了。”
说着,他从包里拿出银行卡和存款证明,递给崔承俊:“这里是一百万人民币。”
接着,他又拿出一份合同:“这是和供应商签的合同,一吨优质大米已经准备好了,随时都能发货。”
崔承俊接过证明和合同,仔细地查看起来,脸上没有什么表情。
屋子里一下安静了下来,连大家的呼吸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。
朴英淑和秀珍都紧张地看着崔承俊,大气都不敢出。
崔承俊的手轻轻哆嗦着,显然他压根儿没想到李明真能把彩礼都备齐了。过了好一会儿,他才开口问道:“你是怎么凑齐这些钱的呢?”
李明老老实实地回答:“一部分是我这些年攒的积蓄,一部分是把股票和理财产品都卖了,还有一小部分是找朋友借的。”
崔承俊接着追问:“朋友?他们怎么就愿意借给你这么多钱呢?”
李明语气平和地说:“他们信得过我,信我这人,也信我有这个能力。”
崔承俊点了点头,又问:“这大米是哪儿产的呀?”
“是黑龙江产的,那儿可是中国出了名的好粮仓。”李明答道。
“你自己检查过这大米的质量没?”崔承俊又问。
“检查过了,我亲自去仓库看的,还专门请了懂行的人来鉴定。”李明如实相告。
崔承俊沉思了一小会儿,问道:“你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好的大米呢?普通大米不行吗?”
李明直直地看着崔承俊的眼睛,说:“这是给秀珍家人的,我就想给最好的。”
崔承俊的眼里闪过一丝赞许,不过很快又恢复了严肃的神情。他放下手里的文件,站起身来,走到窗前,背对着大家。
一时间,屋里安静极了,气氛也越来越紧张。李明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得厉害,手心都冒出了汗。秀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,用这种方式给他无声的支持。
过了好几分钟,崔承俊才转过身,面向李明。
接着他说的话,让李明一下愣住了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“崔……崔先生,您说的是真的吗?”
“把这些都拿回去吧,我不要这些东西。我就是想看看你到底有没有真心。”崔承俊说道。
秀珍一脸惊讶地看着父亲,嘴唇都微微颤抖起来。朴英淑的眼里则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。
“崔先生,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。”李明满脸困惑。
崔承俊走回桌前坐下,然后示意李明也坐下,说:“李先生,我年轻的时候在中国留过两年学,我了解中国文化,也知道咱们两国之间有不少差异。”
崔承俊的声音变得温和了些,接着说:“我提这个彩礼的要求,其实就是想看看你到底有没有诚意,是不是真有决心。”
李明还是听得一头雾水。
崔承俊接着解释:“我女儿要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,作为父亲,我最担心的就是她以后能不能过得幸福。”
“崔先生,您放心,我一定会让秀珍幸福的。”李明真诚地说道。
“我相信你能做到。”崔承俊点了点头,“你为了娶我女儿,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,这就说明你是真心的。”
秀珍激动得哭了起来,母亲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安慰她。
“但是,”崔承俊话锋一转,“我不需要这些钱和物资。真正的考验是你以后怎么对待我的女儿。”
李明深受感动,说:“我保证会用一辈子去爱护她。”
崔承俊微微一笑,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和蔼的神情,说:“那行,我同意这门婚事了。”
这句话就像一道阳光,一下把李明心里所有的阴霾都驱散了。秀珍扑到父亲怀里,哭得稀里哗啦的,嘴里说着:“谢谢爸爸!”
朴英淑也眼里含着泪,看着这温馨的一幕。李明站起身,朝着崔承俊深深地鞠了一躬,说:“谢谢您的信任,崔先生。我保证不会让您失望。”
崔承俊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:“孩子,你得记住,婚姻可不是做买卖,而是两个人要真心相待。”
“我明白,崔先生。”李明感激地说道。
朴英淑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:“孩子们,这值得好好庆祝庆祝,我去准备点好酒。”
秀珍看着李明,眼里满是爱意和感激,说:“对不起,让你受了这么大的委屈。”
李明紧紧地握住她的手,说:“不委屈,为了你,这一切都值了。”
崔承俊看着两人甜蜜的样子,脸上的表情也柔和了许多。
“李明,你可以叫我岳父了。”他微笑着说道。
这一刻,李明心里满是幸福和满足。他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和付出,就因为这一句简单的认可,都变得特别值得。
当天晚上,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晚饭。崔承俊变得特别健谈,还讲起了自己在中国留学的经历。
“那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经历之一,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”崔承俊感慨道。
原来,崔承俊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,这也是他最后能接受女儿嫁到中国的原因之一。
朴英淑也说起了自己对女儿婚后生活的担忧和期望,她温柔地说:“我就希望你们俩能互相理解,互相扶持。”
气氛轻松又温馨,李明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。
第二天,崔承俊主动提出要带李明去看看他工作的学校。这学校虽然不大,但是特别整洁有序,学生们看到校长都恭恭敬敬地问好。
到了办公室,崔承俊给李明看他珍藏的中国文学作品。他轻轻地抚摸着那些泛黄的书页,眼里满是怀念,说:“这些书陪着我度过了青春岁月。”
李明看到书架上有鲁迅、巴金、老舍这些名家的作品,还有一些现代诗集。他好奇地问:“您喜欢中国文学呀?”
“特别喜欢,尤其是鲁迅的作品,写得深刻又有力量。”崔承俊的眼里闪烁着光芒。
“难怪秀珍也这么爱看书,原来是受您的影响。”李明说道。
崔承俊笑着说:“是啊,从小我就鼓励她多读书,这样能开阔眼界。”
“她特别优秀,崔先生,您把她教育得真好。”李明由衷地夸赞道。
“谢谢,不过她能这么优秀,也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。”崔承俊谦虚地说。
参观完学校,两人在校园的小亭子里坐下来喝茶聊天。崔承俊神秘兮兮地说:“李明,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。”
李明好奇地看着他。
“提彩礼要求的那天晚上,我其实已经做了个决定。”崔承俊说道。
“什么决定呀?”李明问道。
“如果你真把那些钱和大米都拿来了,我会拒绝,因为那样就说明你只是想用物质来换我女儿。”崔承俊笑着摇了摇头,“但要是你因为要求太高就放弃了,那也说明你对她的爱不够坚定。”
“那我到底该怎么做才对呢?”李明哭笑不得。
“你做得就很好。你尽力满足了要求,展现出了诚意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崔承俊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李明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一切都是岳父精心设计的考验。他又好奇地问:“那您原本打算怎么处理那些钱和大米呢?要是我真给了的话。”
崔承俊沉思了一会儿,说:“大米可能会捐给学校食堂,钱的话……”他顿了顿,“可能会存起来,当作你们以后的家庭基金。”
“您想得可真周到。”李明感叹道。
“当父母的,总是为孩子考虑得多一些。”崔承俊的眼里流露出慈爱。
两人接着聊天,话题慢慢转到了婚礼安排上。崔承俊问:“你们打算什么时候举行婚礼呀?”
李明回答:“要是您同意,我希望三个月后。这样准备的时间也充足,而且那时候秋高气爽的,天气正好。”
“地点呢?是在这儿办还是在浙江办?”崔承俊又问。
“我想在两地都办仪式,这样两边亲朋好友都能参与。”李明说道。
崔承俊点了点头,说:“这个主意不错,能让两边的亲友都感受到这份喜悦。”
回到家,秀珍迫不及待地问他们聊了什么。她好奇地说:“你们聊了这么久,都聊什么了?”
“聊了好多呢,从文学到婚礼,从教育到以后的生活。”李明笑着说,“你父亲是个特别有见识的人。”
秀珍骄傲地点了点头,说:“他一直是我的榜样。”
“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这么优秀了,有这样的父亲做榜样。”李明真诚地说道。
秀珍脸一下红了,说:“你们相处得这么好,我真的特别开心。”
这时候,朴英淑在厨房准备晚餐,饭菜的香味已经飘了出来。李明对秀珍说:“去帮帮你妈妈吧,我来收拾收拾客厅。”
这一刻,李明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家庭。
回浙江之前,李明和秀珍商量好了婚礼的日期,就是三个月后。婚礼打算先在朝鲜办传统仪式,再到中国办现代婚礼。
回到家,李明把事情的经过都跟父母说了一遍。听完之后,父母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。
“看来人家父亲是个明白事理的人。”父亲评价道。
“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,当父母的肯定都担心。”母亲也表示理解。
李明邀请父母一起去朝鲜参加婚礼,他们很痛快地就答应了。
“那一百万和大米怎么处理呀?”母亲问道。
“钱我打算存起来,当作我和秀珍的家庭基金。大米就留着,等婚礼后送给岳父母当礼物。”李明已经有了打算。
接下来的日子,李明忙得不可开交,既要筹备婚礼,又要给秀珍办来中国的各种手续。签证、结婚证、居留许可,每一项都得花不少时间和精力。
同时,他还得准备新房,挑合适的家具和装饰,就想给秀珍一个温馨舒适的家。
晚上,他经常和秀珍通电话,分享各自的准备情况。
“浙江的天气怎么样呀?”秀珍问道。
“最近开始变凉了,秋天来得还挺快。”李明回答。
“那我得带什么衣服来呀?”
“带些秋装和冬装吧,浙江的冬天比较冷,不过室内有暖气,挺暖和的。”李明说道。
“我有点紧张,又有点期待。”秀珍坦诚地说。
“我也是,不过更多的是觉得幸福。”李明轻声说道。
两人一直聊到深夜,话题从家具怎么摆放到以后的生活怎么规划,从工作怎么安排到假期怎么过,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。
婚礼前一个月,李明的父母提出想先去朝鲜拜访一下崔家。父亲说:“毕竟是亲家,咱们得提前认识认识,也好商量商量婚礼的事儿。”
李明很高兴地答应了,马上联系了崔承俊,崔承俊热情地邀请他们去。
一周后,李明带着父母又去了朝鲜。这次见面气氛特别轻松愉快,两家人很快就熟悉起来了。
让李明没想到的是,父亲和崔承俊特别聊得来,话题从文学说到哲学,从教育又扯到政治,聊得热火朝天。
母亲和朴英淑也在厨房里忙前忙后,交流着家常菜的做法和育儿经验。
吃完晚饭,两家人坐在一起,商量婚礼的细节。李母诚恳地说:“我们尊重朝鲜的传统,就按你们的习俗来办。”
崔承俊也表示:“婚礼不用太铺张,主要是两家人聚在一起,见证孩子们的幸福就行。”
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,决定婚礼简单又隆重,注重仪式感,不搞那些物质攀比。
临走的时候,两位母亲已经互相留了联系方式,还约定以后要经常交流。两位父亲也约好了,等到了浙江再好好喝一顿。
看着两家人和和睦睦的样子,李明和秀珍相视一笑,心里满是幸福。
三个月后,李明带着父母和几位亲友又来到了新义州。这次,他们受到了崔家全家的热烈欢迎。
婚礼按照朝鲜的传统习俗举行,秀珍穿着鲜艳的朝鲜族服装,漂亮极了。仪式虽然简单,但是特别隆重,两国的亲友都来见证了这对跨国恋人的结合。
婚礼上,崔承俊致辞说:“今天,我们不仅仅是见证两个年轻人的结合,也是见证两种文化的交融。”
李明的父亲也上台发言:“感谢崔先生对我儿子的信任,从今往后,咱们两家就是一家人了。”
酒过三巡,崔承俊悄悄把李明拉到一边,说:“那一吨大米,你能不能捐给我们学校的食堂呀?让孩子们也能分享你们的喜悦。”
李明立刻答应了:“当然可以,这是我的荣幸。”
一周后,在浙江又办了一场现代婚礼。秀珍已经办好了来中国居住的手续,正式成了李明的妻子。
她很快就适应了浙江的生活,还在当地一家朝鲜文化中心找到了工作。李明把那一百万存进了两人的共同账户,当作以后生活和事业的基础。
每个月,他们都会给朝鲜的父母寄一些中国的特产,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
三年后,李明和秀珍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。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儿子,秀珍在浙江开了一家朝鲜餐厅,生意特别红火。
李明升任了公司副总,负责中朝贸易项目,经常在两国之间往返。每次去朝鲜,他都会带上几袋大米,送给岳父所在学校的食堂。这已经成了他们之间的一个温馨约定。
崔承俊也经常寄来朝鲜的特产和手工艺品,两家的关系越来越亲密。
有时候,李明会想起当初那个让他特别震惊的彩礼要求。那不仅仅是一个考验,更是他们这段跨越国界的爱情故事的开始。
爱情,需要的不是物质的堆砌,而是真心的付出和彼此的理解。这是岳父教给他的最宝贵的一课。